我校物理学类(光电与能源新技术)包括应用物理学专业(新能源与微电子)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入校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大类各专业共同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第三学期根据发展目标、特点在大类内选择专业,依据所选专业教学计划修读专业系列课程。每位毕业生须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各个类别的全部学分后方可毕业。
一、物理学类各专业共同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结构体系
二、学科专业结构
应用物理学(新能源和微电子)(070202)
一、专业定位
以新能源、微电子为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理工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立足于培养掌握坚实的物理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专长、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适合在物理及微纳米光电材料和器件、新能源和微电子等高新技术行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经贸等工作,并发挥骨干担当作用。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受过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的初步训练,适应新能源、微电子以及光电子等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科学适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2.掌握较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广泛的微电子、新能源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3.具备运用物理学中某一专门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教学和相应管理的工作能力;了解相近专业及其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微电子、新能源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6.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并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物理学和微电子学。
五、专业核心课程
新能源方向:气体放电原理、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装置与技术、新能源技术、光伏原理与工程、薄膜太阳电池工艺与应用、LED制造技术与应用等。
微电子方向: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工艺与封装工程、半导体器件与工艺、半导体材料、刻蚀技术、集成电路CAD、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
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高等数学实验、电子电工技术实验、专业实验、微机上机、工程训练、认识实习、专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七、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080705)
一、专业定位
面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光电技术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技能的德才兼备的理工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级光电人才。适合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激光技术、光通信、光电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等工作。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适合在光电子技术、光电子器件、光伏工程、光电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和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等工作应具备的理论技术基础。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中较宽的技术和科学基础理论;
3.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能力和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4.了解光电子技术科学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索引、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并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五、专业核心课程
电子电工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息光学、非线性光学、薄膜光学技术、光电子技术、LED制造技术与应用、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
六、主要实践教学
普通物理实验、光电子基础理实验、高等数学实验、电工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专业实验、微机上机、工程训练、认识实习、专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七、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